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话说血脂哪些事

 二维码 197


话说血脂哪些事

检验科   古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血脂水平变化显著,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血清TC平均为4.8 mmol/L,LDL-C为2.9 mmol/L,TG为1.7 mmol/L,与2002、2010、2015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获得的数据相比,各项血脂成分的平均水平均明显升高。一项近期发表的覆盖全球200个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中国成人TC和非HDL-C的平均水平处于全球较低的分级之列,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而2018年,中国成人的TC和非HDL-C的平均水平则达到或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预计可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事件增加约920万例。遏制人群血清胆固醇平均水平的继续升高是我国ASCVD预防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一)乳糜微粒(CM

   乳糜微粒由小肠合成,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密度最低,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采血时,血清中无乳糜微粒。餐后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乳糜微粒,血液外观白色混浊,称为“乳糜血”。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脏合成,其甘油三酯含量约占50%-65%。由于极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比乳糜微粒小,甘油三酯正常时,空腹12小时的血清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大于3.4mmol/L时,血清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

   (三)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中约含50%的胆固醇,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由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小,即使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很高,血清也不会混浊。

低密度脂蛋白中的Apo 95%以上为ApoB100。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组织,大多数低密度脂蛋白是通过肝细胞和肝外组织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行分解代谢。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四)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为颗粒最小的脂蛋白,其中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高密度脂蛋白中的Apo以ApoA1为主。高密度脂蛋白也是一类异质性脂蛋白,可分为不同亚组分。这些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在形状、密度、颗粒大小、电荷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等方面均不相同。

    二、什么事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有哪些危害?

     血脂异常是是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目前检验科主要根据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进行分类,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Ⅲ型、Ⅳ型、Ⅴ型6个表型。

血脂异常已被公认为冠心病及其他大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都证实,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能够增加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美国多种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及国内一些流行病学研究都证实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越高,则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越高,两者均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同样也有研究证实,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此外,严重的高脂血症可导致肥胖、肝脾肿大及皮肤黄色瘤的发生。

 三、血脂异常平常应当注意什么?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多数血脂异常的患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物近似的治疗效果。一般推荐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小于总能量的7%,每日膳食胆固醇的摄入小于200mg,反式脂肪酸应尽量减少摄入;并建议增加可降低LDL-C的膳食成分,要求每日摄入2g左右植物固醇,每日摄入1025g可溶性纤维素;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能保持在理想状态;增加体力活动,每天至少消耗837kJ热量。

    饮食与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须每6个月~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服用调脂药物者,需要进行更加严密的血脂监测。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每3个月监测1次。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需调整降脂药种类或剂量,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进行治疗。每当调整降脂药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


分享到: